原標題:走出當代品德窘境:崇奉?還是親親?——“責任與崇奉:耶儒倫理觀的對話”論壇評論
作者:楊雪梅、謝文郁[1]
來源:作者授權 儒家網 發布
原載于 《基督教文明學刊》2017年第二期
時間:孔子二五七零年歲次己亥十月初六日癸卯
耶穌2019年11月2日
摘要:當代中國社會的品德現狀面臨著急需進行引導與改良的狀況。品德重建該若何回應現有的文明思惟資源,中國的品德建設的前途在何方?圍繞品德現狀和品德重包養金額建的問題,成為這次耶儒論壇的關注與討論焦點。主講此次議題的兩位傳授,一位從中國當代社會學的相關研討資料出發,剖析基督崇奉給信眾帶來的戒律與行為準則,基督徒社群所能對于信眾起到的品德培養與內化感化。一位從儒家境德存在的哲理基礎與家庭—親子關系對品德的培養所能供給的源頭死水與內在動力為依據,分別從基督教與儒家的視角,對品德現狀與品德重建給出深刻的剖析與思慮。兩位傳授的思慮與出色發言,打開了對品德重建問題的思慮空間,為品德重建問題供給了可行性的標的目的。
關鍵詞:“責任”、“崇奉”、“品德感”、“親親”、“孝愛”
2017年5月9日晚,在中國國民年夜學文學院二樓會議室開始了一場以“責任與崇奉”為中間議題的耶儒論壇。面對中國社會當前的品德現狀與品德重建等問題,論壇盼望呈現儒家與基督教的視角,不求立刻找到具體步驟以擺脫困局,但求開拓思緒以尋找標的目的。論壇在楊慧林傳授的掌管下,羅秉祥傳授(噴鼻港浸會年夜學宗教及哲學系兼文學院副院長)和張祥龍傳授(山東年夜學哲學與社會發展學院),分別從基督教的崇奉角度和儒家的親親情懷出發,對相關問題作了出色的演講及深刻的對話和討論,給聽眾奉獻了一場令人印象深入的精力年夜餐!
一、以崇奉為基礎的基包養留言板督徒品德生涯及其培養
羅秉祥傳授以“從基督崇奉的觀點談責任與崇奉——中國社會品德的重建問題”為題,依據一些相關研討報告,談到了基督教社群在改良社會品德問題上的感化和影響。他的演講一方面指出中國社會品德現狀的憂患,另一方面則從信愛合一的角度闡述了基督教對中國社會品德建設的積極感化。
他援用葛劍雄在2010年英國《金融時報》中文網的訪談,認為中國的誠信問題已經達到很是嚴重的田地,影響到了教導、司法、醫療等等社會的層面。在傳統社會中,教導是培養社會倫理品德的一條主要渠道;但是,現代社會的教導走向分工專業化,成為一種知識和技術的培訓中間。于是,教師成為一種職業,不再承載品德教導的職能。在這種情況下,還有什么途徑可以培養并維持社會品德次序?或許說,品德培養、成長和構成的途徑安在?
以葛劍雄傳授的研討文章為基礎,羅秉祥傳授征引了大批的中國品德現狀研討文獻與數據統計。葛劍雄剖析了臺灣慈濟好事會的例子,認為慈濟所做的任務既能關心人的生涯也關心社會的問題。是以,宗教效能在品德教導中的感化被重視。葛劍雄在調查中還發現,宗教崇奉是可以幫助解決品德問題的;實際上,發揮宗教在品德方面的積極感化,其本錢最低,效益最好;而僅僅靠社會的法令規范和約束,建構一個品德社會的本錢是很高的。法令是一種內在的約束,一個社會不成能靠著內在的法令來維系一種品德的生涯。孔子說:“道之以政,齊之以刑,平易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論語·為政》)。羅秉祥傳授在介紹葛劍雄的觀點之后,指出,品德生涯必須自律、自我約束,而不克不及依賴于內在的約束。品德是本身約束本身,自我而天然的吐露。一句話,品德是內在的里面的自律,是自發吐露。
羅傳授進而考核了基督教對中國現實品德生涯的貢獻。從一些數據統計和研討資料來看,基督徒比例較高的農村,品德程度都會比較高一些。為什么基督教徒群體會讓其地點社區里的品德程度高一些呢?羅傳授談到,我們可以通過晚期基督教在羅馬帝國興起這個例子做些剖析。英國歷史學家愛德華·吉本(1737-1794)在他的《羅馬帝國興起史》(the History of The Decline and Fall o女大生包養俱樂部f the Roman Empire》)中對此有很好的描寫。在當時的羅馬帝國,基督徒的群體是一個比較進世的群體。他們的生涯方法分歧于其他族群,被當時主流社會歸為另類。他們依照本身的崇奉生涯,簡樸而節制,與當時羅馬帝國尋求奢靡而顯耀包養網比較的生涯取向構成鮮明對比。恰是這種對比,使它成為一個為人矚目標群體,最后演變為社會的模范群體。羅傳授認為,這些與剛才提到基督教在中國農村的發展及其在品德生涯中的積極感化或被別人稱許,非常類似。羅馬的知識分子起先瞧不起基督教,但基督教最終成為國教,成為羅馬帝國的品德資本。羅馬帝國的品德生涯、品德信心最后完整接收了基督教的崇奉系統。
基督徒的崇奉生涯離不開教會。從社會學視角來看,教會是一種群體性的組織生涯。羅傳授認為,群體生涯對品德生涯的培養是需要的一環。品德教導始于家庭,然后在社群中得以培養。人的品德成長離不開社群。人有社群生涯的需求,社群讓人有歸屬感。社群里生涯的人需求群體生涯的和諧。是以,社群對人的品德生涯有很年夜的影響。任何品德生涯都需求在一個群體中落實。基督教是一個有組織的宗教。信徒通過教會和團契而組成配合崇奉群體。教會可以供給一個安康及多維度的社群生涯。教會就是一個社群。通過教會生涯,信徒就能在品德生涯上獲得進一個步驟的培養和培養,構成一種配合的品德生涯。
每一個社會或個包養意思人都有清楚的品德底線。基督教的十誡和耶穌的教導規定了這個品德底線。每一位基督徒都了解十誡,并以此為他們的品德底線。不過,十誡不是終點,而是起點。十誡明白地規定了不克不及做的包養違法工作。這是一種內心的自我約束,自律自覺,制約著本身的選擇。十誡是天主賜予的。基督徒的品德生涯一開始就是以天主為中間,而不是以人為中間。並且,基督徒的品德生涯是向天主負責,而不只是為了本身。他認為是天主請求我這樣幹事;有沒有做到是要對天主交賬;是在天主眼前問責。假如僅僅是對本身問責,這樣的品德很不難被本身欺騙。人在崇奉中面對天主的問責,就會很警醒。基督徒遵照十誡是因為信靠天主,認為天主是善的源頭,他要回到善的源頭中往。同時,我們留意到,十誡的頒布是針對一切的以色列人。顯然,十誡不是個人的價值觀,而是社群的配合價值觀。十誡不是個人的價值標準,而是整個社群的價值標準。超出個人也超出家庭,是整個社群的配合品德底線。
羅傳授接著對基督教和儒學進行了比較。他談到,儒學強調止于至善,認為品德生涯是在品德德目和培養德性中進行的。好比,忠孝仁愛禮義廉恥等等都是一些較為抽象德目。它們指向至善,終點在至善。可是,這里沒有講起點。並且,儒學的倫理特點是向本身問責,落實到本善的人道中。在德性培養上,儒家重視以家庭為本的倫理關系。至于具體的行動指導,儒家則沒有供給確定的規范。
我們了解,本年(2017年)是紀念馬丁•路德開始的宗教改造500周年。路德1520年寫了一篇檄文:《基督徒的不受拘束》。文中特別提到:“基督徒是全然不受拘束的眾人之主,不包養平台受任何人管轄。基督徒包養網dcard是全然順服的眾人之仆,包養網推薦受任何人管轄。”這包養網推薦種貌似悖論的語言是為樹立“信愛合一”這主題作準備的。一個人之所以成為基督徒,完整因為對基督的信靠;只要基督才是我們的終極規范,我們不受制于人間任何人。但真正的信必帶來愛;我們因信與基督合一,在日常生涯也要把基督的性命吐露出來,愛我們的鄰舍,成為他們的仆人。包養心得他說:“是以,我們要下結論說,基督徒不是為本身活著,乃是為基督和他的鄰舍活。否則,他就不是基督徒。他藉著信在基督里面留著,藉著愛在他鄰舍里面活著。”這個由信帶動的愛,是一個由上而下,由內而外的品德推動包養app力,是一個有超出本源的自律品德生涯。只要這樣一種源于敬虔的自發品德生涯,才幹解決中國社會面臨的品德問題。
羅傳授認為,儒學與基督教,以及其它宗教,可以攜手一起配合來拯救中國社會品德的嚴重滑坡。互不睬睬,甚至相互排擠無助于幫助中國社會品德生涯重建。基督教獨立難以拯救中國的社會品德掉落。畢竟,基督徒在中國是極少數。其它宗教崇奉的人可以通過各自的嚴格宗教生涯,配合地幫助中國解決整個社會生涯的品德問題。
二、從儒家的“親親”談起
張祥龍傳授的發言分如下幾個部門:起首,他追蹤了作為儒家境德的源頭的孝愛之哲理基礎。其次,他從儒家對品德的見解出發來究查品德滑坡的緣由。最后,他提出應對之策。基于儒家的思惟視角,張傳授把責任與崇奉這一耶儒對話的思慮點,落腳于“親親”(家人但也包含養怙包養網車馬費恃後代之間的親情之愛)為根的家人關系上,起首是以家庭為單位的親子關系上。
張傳授從追問品德自己出發,引出了“品德感”的主要性。他認為,品德感是品德發生時的倫理感情原因。責任與崇奉都是以底本品德感為最基礎。一個有品德感的人能夠衝破自我中間,能夠感同身受的知覺到別人的苦樂和存在,而生出關愛之心,于是品德感天生了。品德感在人際關愛之心中得以吐露和顯現,它包括“他者意識”,由此導致了品德的產生。
假如是這樣,我們可以追問:什么樣的人的保存方法或許構成意識的方法,最能培養出這種品德感呢?分歧的宗教、學派、文明,其答覆息爭決進路也分歧。張傳授認為,儒家開創的以“親親”關系為依托的家文明能夠最天然、最自發地能夠引出這種源發的品德感。儒家在多樣的親子關系中,好比,慈愛孝愛中最重視後代的孝,即孝道的實現,視之為“至德要道”(《孝經》)。這條途徑與其他的宗教或學說有些區別,需求廓清。
張傳授剖析到,儒家的品德本源既不在超越人際關系的那種實體與規則之中,也不成以從功利的算計里能獲得。它是發自真心的、自發自然的。于是,在儒家這里,品德構成的最合適的源頭或元結構就是家庭,即親人關系。底本的親人關系也叫“親親”。對于人來說,它是最天然的擺脫自我中間的方法。同時,又不剝奪人的不受拘束意志、不受拘束意識。具體來說,好比,親代(怙恃親,祖怙恃親)對于后代,對于後代,對于孫輩的這種關愛,完整是超個人的。反過來,孝愛——後代對怙恃親的這種愛――是不是人的本性呢?儒家認為也是本性。孟子講:“人之所不學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慮而知者,其知己也。”“知己良能”不消學,不消算計,就像“孩提之童無不知愛其親者,及其長也,無不知敬其兄也。”《孟子•盡心上》小孩子都愛本身的怙恃,略微長年夜一點都了解敬佩他的兄長和姐姐。“親親,仁也。敬長,義也。”所以,仁義的根子就在這種親人關系里面。“無他,達之全國也”。說的是,你若不偏離底本的親親之道,仁和義就能夠健全成長,進而超越家庭,延長到鄰里鄉里、國家、全國。這是儒家對待品德問題的一個綱領性的說法。
“孝的哲理基礎安在?”答覆是在人的代際時間的保存意識中。一個人離開原生家庭,成立本身的新家庭,是在更深、更高層次上回歸家庭,在怙恃、己身和後代這三重代際時間關系形成的親愛之流中,回歸孝道。有了本身的家庭和後代,人就會有一個檢查意識(儒家教化還可以提醒和強化它),開始明確意識到怙恃對本身的恩惠,想到當年怙恃也是像本身明天待後代一樣地愛護本身的。這里面有一個套一個的愛意之圈的回旋。這種回旋所構造的時間連續性,也就是家庭的代際時間的連續性,使得這個愛意之流,一代一代的流下往,具有內在的回溯力或孝意識,也具有內在的公道性、公平性。
其次,張祥龍傳授認為,儒家境德的最基礎乃是介于天性與教化之間孝道。他對孝道的剖析分為如下幾方面:
1、源自家庭中的孝道。在家庭中,一方面是怙恃對後代的慈愛,另一方面是後代對怙恃的孝愛。前人認為孝道比慈道要難得多,對于品德建構也主要得多。因為孝道既有知己良能的那一面,是自然的;同時在芳華期也有個體意志不受拘束中反水的沖動,所以,需求禮樂教化來幫助人戰勝或柔化那種沖動。所以,這個孝意識是介于人的天性、天性和教化、教導之間的,可稱之為“待發天性”,一旦被引發出來,就成為一種人的品德感的發生動力,也是人的健全意識才能的保證。《論語·學而》:“正人務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為人之本歟?”
《孝經》把孝視為一切品德和可教性的最基礎。“夫孝,教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在它看來,以孝治全國,以親親、家庭關系治全國,就比如沿著天的日月之行那么天然。“因天之明,因地制地,以順全國,是以其教,以速而成,不言而治。”所以,治國,教化全國,糾正現在的品德滑坡,孝乃是關鍵地點。順勢而為,用不著費太多的力氣,就能夠獲得一個很好的後果,事半功倍。
2、孝道的聰明——不受拘束意識與公平意識的孝順。包養意思儒家倡導的孝道不是一種奴隸式的哲學。新文明運動把孝道歸為奴隸意識而加以批評。不過,從儒家經典出發,我們看到的是,逆子是有獨立意識的。他必須了解什么是對、什么是錯。這種對錯意識已經衝破了自我中間,是在人際關系中尋求正義。所以,父親犯錯誤,作為後代就完整順從嗎?——絕不是!完整順從是年夜不孝。後代要勸諫怙恃。怙恃犯了錯,後代可以反復勸諫,但不克不及頂撞怙恃。在不傷害親情的情況下,委婉而有權宜甜心花園聰明地糾包養網心得正怙恃,這才是孝順。所以,我們說,逆子并沒有喪掉他的不受拘束意識和公平意識。
這種孝本品德觀(以孝為本的品德觀)與羅秉祥傳授提到的舊約猶太教-基督教的見解也有一個交點。十誡之第五誡請求後代孝順怙恃。(《舊約·出埃及記》二十章中寫道:“當貢獻怙恃,使你的日子在耶和華你神所賜的地上得以長久”。這是觸及人際關系時的第一戒,統領后五誡,因此在處理人間問題時是最主要的。這與儒家不謀而合。當然,這里的區別也很是明顯,就是,它的前四誡都是講的人神關系。怎么信天主,信耶和華。畢竟神被認為是一切品德的、善的本源。在這一點上,儒家與基督教確實是有很分歧的處所。
再次,張傳授進而從儒家角度剖析了現代中國品德的滑坡現象。近代中國社會經歷異族進侵與新文明運動以來,家庭孝道遭到批評而衰敗,并被臭名化。同時,人們拿來頂替傳統品德的所謂新品德,往往是“廣泛主義”化的。這種廣泛主義認為,品德的根子不在特別的人際關系中,而是在那些可廣泛化的原則和超出的包養網VIP實體中,如柏拉圖講的理念、幻想國,基督教或許是其他的宗教講的超出神等等。50-60年月,中國社會中的品德,乃是這種廣泛主義的政治化。于是,文明年夜反動中,林彪從天上失落下來了,人們的政治崇奉開始動搖。之后,市場經濟化年夜潮里,中國社會的品德崇奉掉落,導致品德危機。出現個體主義泛濫;人人都以個人好處為中間;官員腐敗。在這種情境中,人們還是想用集體主義或廣泛主義來約束個人主義。結果是“文不對題”,整個品德狀況加倍急劇衰敗。新文明運動的干將們認為“中國的家庭是萬惡之源”(傅斯年);魯迅講怙恃于後代沒什么恩,因此最基礎就沒有什么孝道可言,等等。他們幾乎分歧地認為,中國傳統的禮教是吃人的。四千年的中國文明,從有周禮開始也有三千余年了,借使這般不勝,怎么會有這個文明在歷史顛簸中的長久性命力。新文明運動把中國社會品德拉進悖論,即在個人主義與組織化的集體主義之間來回擺蕩的窘境。
儒家文明的孝道強調以孝為本,樹立孝悌為本的品德。這種在家關系中從小養成的孝化品德,深刻骨髓而伴隨終身。它從健全的家庭、家族的保存形態開始,既考慮當下情況,也考慮到祖先(過往)和子孫(未來),培養一張超個人的時空意義網,既是自然自發的,又是品德教化的。這是從臨時的好處和超出原則出發所無法建造的。
最后,若何重建中國人的品德意識?張傳授指出,我們需求“低廉甜頭復禮”。所謂低廉甜頭,“己”就是個體主義,利慾熏心。在儒家看來,人道從最基礎上就不是個體的;所以,品德不會從個體的不受拘束意志中產生。所謂復禮的“禮”,是以親親以及孝悌為本的。所以,品德重建的關鍵就是要樹立有活氣的健全的家庭或家人關系。家庭是一個根源的東西,家人關系不克不及僅止于一起配合伙伴的契約關系。畢竟,這個家庭是在其他一切的社會關系和人際關系之前的源構造者,是培養人類保存域與品德感的存在論關系。
當下,最主要最急切要做的,起首是要思惟上的撥亂歸正,把喪掉了一個世紀之久的、中華平易近族的這種“孝本品德性”恢復起來。這個事理要講透,要讓現代人能夠聽得懂。我們要與時同行。孟子說孔子是“圣之時者也”。當然,“天不變,道亦不變。”最最基礎的親子關系不克不及放棄;孝悌不克不及放棄。但若何實現?那就必須適應時代。我們要樹立有活氣的健全家庭,并讓它落實在人們心中(現在和未來的人心中),尤其是這一代年輕人的心中。
儒家要面對當代的新問題。好比:男子在家庭中的位置?婆媳關系怎么相處?父親的位置?什么是新的孝道情勢?還有,可否樹立家庭友愛型的經濟和技術?什么是家庭友愛型的農村和城市?什么是最合適的現代儒家後代教導?這些問題都是急待深刻討論和闡發的。否則,所謂“低廉甜頭復禮”,或儒家復興就是一句空話。也就是說,我們要把中國的品德和社會問題放抵家庭、親子關系(即孝道)的基礎上,所以就應該先站在本身保存的角度來反思和調整本身的發展包養犯法嗎途徑。
三、耶儒能協力嗎?
羅秉祥和張祥龍兩位傳授對當代中國社會的品德問題的觀察細致進微,其剖析進木三分,其評論一針見血。特別地,張傳授關于新文明運動對中國品德次序的破壞這一點的剖析更是深入無力、直指要穴。當新文明運動旗頭們抨擊孝道為萬惡之首時,他們矜持站在品德的高度,擁有了真正的善,而所謂的惡卻是需求在善中給予界定的。依照孟子和柏拉圖的界定,善就是人在保存中所尋求的,是天性傾向;惡就是保存的背面,是違反天性的。假如儒家企圖在孝道中樹立的品德倫理關系是惡的,那就是說,在儒家的引導下,中台灣包養網國社會過往幾千年都在尋求惡。一個不斷求惡的社會若何能夠長久保存?——求惡即求逝世!而我們這些后代豈不也在求惡不已?並且,我們可以問:新文明運動旗頭們作為中國人的救主,他們所宣傳的善就是真正的善?其實,他們的“善”不過是某種在個人主義基礎上樹立起來的品德幻想,是一種缺少歷史傳承的品德空中樓閣。這些品德幻想自己的善性只是一種烏托邦式的想象,缺少現實性。它既破壞了中國社會已有的品德次序,也在阻礙當今的品德次序重包養情婦建。
不過,問題還在這里:真正的善在哪里?在中國思惟史上,周公提出了“敬德”的主張,認為天作為萬物來源和主宰是真正的善之根源,而人必須敬畏、遵守、尋求。知天命者乃有德之人也。自此以降,儒家一向在敬畏天射中認識天包養合約命。《中庸》的“天命之謂性”充足確定了天命乃善的根源這一信心。天命之性即人之天性。人認識天命的可行途徑就是真誠空中對本身的天性,并遵守之(“任性之謂道”)。人人皆有天命天性。人不單要認識并遵守本身的天性,也要顧及別人的天命天性。這種顧及別人的感情,孔子稱為“仁”。儒家認為,我們必須從“仁”(人際關系)出發來認識天命,樹立一種合適天命的社會次序,并生涯于此中。這樣,我們的保存就接通了真正的善。
若何從“仁”出發?張傳授的答覆很直接了當:“親親”!人誕生在家庭中,與怙恃或養怙恃及兄弟姐妹具有血緣或最親密的家人關系。這是他在保存中最先碰到的人際關系,也是他與其別人的關系的基礎。在“親親”中包養軟體培養起來的孝道乃是他的最早的倫理品德。人從家庭出來之后,進進宗族社區,在親戚伴侶的圈子里生涯,從而擴展了他的人際關系,在廣度和深度上認識別人,鞏固他的倫理規范認同,構成宗族倫理品德;在此基礎上,他才進進社會,與更廣泛的別人發生關系,深化他對天命天性的認識,發展他的品德意識,培養他的品德習慣。這種家庭-宗族社區-社會環環相扣的品德培養機制,即是所謂的禮教。
儒家禮教的有用性在中國歷史上已經充足體現。可是,在一代一代的傳承中,一種相當穩定的品德規范一旦構成,它就具有相當約束力與惰性,好比,傳統品包養違法德中的女人貞潔牌樓問題等。盡管儒家非常強調與時俱進,可是,品德規范的惰性并不是不難戰勝的。張傳授盼望我們在重建儒家禮教時,面對東方文明的影響,要充足留意新的適應當代情境的孝道情勢建構。不過,畢竟什么才是合適的孝道情勢?這里的“合適”剛好是最難答覆的問題。
即便這般,如羅秉祥傳授在對話時包養意思所指出的那樣,在當代中國社會中,雖然家庭依然行使原始人際關系單位的效能,可是,城市化已經破壞了宗族社區。儒家禮教喪掉了宗族社區這個中間環節。品德是在群體中培養的。家庭只是一個小小的群體,無法供給足夠的空間供人進行品德修養。宗族社區的主要性就在于,社區成員都是親戚伴侶,都彼此認識,從而可以在品德意識上彼此監督。假如沒有宗族社區這個中間環節,等于請求一個人在還沒有完成基礎的禮教教化時,就不得不進進一包養管道個生疏的世界。我們想問的是:掉往宗族社區這個環節,儒家禮教還能正常運行嗎?
羅秉祥傳授在談到基督教的倫理觀時,先是提出了十誡的主要性,并指出,十誡中的第五誡“貢獻怙恃”和儒家的“親親”有雷同之處。可是,基督教倫理的出發點并非“親親”而是耶穌所說的愛神愛人。在基督教基礎教義中,人的天性在墮落后已經敗壞,因此雖然人依然尋求善,卻在本身的判斷選擇中指向惡。假如不是神愛眾人,將他的兒子耶穌基督賜給人,并通過耶穌基督彰顯神的善,那么,人的保存是無法滿足求善沖動的。是以,善的源頭只在耶穌基督那里。“愛神”,并且在信念中接收來自耶穌的善,乃是樹立人的倫理品德之基礎。人既然缺少真正的善,就只能信任耶穌基督,接收神的賜予。作為接收者,信徒可以直接從耶穌那里領受真正的善,并彼此分送朋友各自的領受。同時,在分送朋友中,他們也彼此監督,不斷加深對真諦的認識。這即是“愛人”。基包養條件甜心花園督徒是在愛神愛人中配合結成團契和教會的。教會是一群信任耶穌基督的人組成。他們因著信賴和愛心而聯結在一路。是以,基督徒的品德培養更多地是在教會中進行,而不是在家庭。
羅傳授留意到這樣一個事實,那就是,基督徒社群(教會)的品德水準,從社會學評價角度看,超出跨越其別人群。這一點是值得非常重視的。品德培養是在群體中進行并實現的。基督教教會在當代社會供給了這樣一個品德培養的群體。我想問的是:教會可否作為未來中國社會的品德培養群體?我們了解,在品德培養上,愛心和信賴是關鍵環節。作為中國傳統品德培養機制的宗族社區是以血緣和熟人關系為紐帶的;血緣關系的表現是愛心,而熟人關系則隱含著信賴。當宗族社區消散之后,我們還能在什么處所能夠找到以愛心和信賴為紐帶的社區或社群呢?基督教教會的群體生涯可否取代宗族包養犯法嗎社區而成為中國品德重建所必須的群體環節?
有興趣思的是,張傳授和羅傳授都留意到儒家和基督教的品德規范之間的類似性或配合性。假如在品德規范上有配合性,剩下的問題就是培養機制問題。耶儒可否在這個一點上構成協力,共建中國社會的品德體系?
注釋:
[1]楊雪梅:南陽學院,講師;謝文郁:山東年夜學猶太教與跨宗教研討中間傳授
責任編輯:近復
@font-face{font-family:”Times New Roman”;}@font-face{font-family:”宋體”;}@font-face{font-family:”Calibri”;}p.MsoNormal{mso-style-name:註釋;mso-style-parent:””;margin:0pt;margin-bottom:.0001pt;mso-pagination:none;text-align:justify;text-justify:inter-ideograph;font-family:Calibri;mso-fareast-font-family:宋體;mso-bidi-font-family:’Times New Roman’;font-size:10.包養站長5000pt;mso-font-kerning:1.0000pt;}span.msoIns{mso-style-tysd包養pe:export-only;mso-style-name:””;text-decoration:underline;text-underline:single;color:blue;}span.msoDel{mso-style-type:export-only;mso-style-name:””;text-decoration:line-through;color:red;}@page{mso-page-border-surr包養網VIPound-header:no;mso-page-border-surround-footer:no;}@page Section0{margin-top:72.0000pt;margin-bottom:72.0000pt;margin-left:90.0000pt;margin-right:90.0000pt;size:595.3000pt 841.9000pt;layout-grid:15.6000pt;}div.Section0{page:Section0;}
發佈留言